網友1問:那些快過期的商品應該怎樣處理?有沒有解決辦法,能盡量減少超市的損耗?
我的回復:
處理快過期的商品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賣快、賣鮮,商品一定是剛剛生產出來的時候最新鮮,不論是食品還是生鮮商品,都具有這個特征,甚至是非食品,也是越早銷售越好的,但是我們很多的企業常常是商品要過保質期了才便宜賣,結果顧客得了便宜還不感謝你,覺得你是在騙他,為什么不能早一點出清,在商品的品質還不錯的時候就低價賣給消費者呢?
如果你實在做不到這一點的話,那么有一些次優的辦法來幫助你處理滯銷品:
一是專門設置臨保商品出清柜臺或貨架區域,給予8折、6折、4折的折價處理,把滯銷品的處理常態化;
二是每周周末選擇人多的時候出清滯銷商品,給予一定的優惠來處理這些商品;
三是退還給供應商,有些人總以為這個辦法最省心、成本最低,其實錯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供應商在你這里都賺不到錢了,你還能指望他能夠給你什么樣的促銷力度的支持或者是價格策略上的支持,一切都是白想了,而行業內現在80%的企業都是這樣簡單處理的,他們只看到其中的顯性成本,沒有關注到其中的機會成本,其實機會成本才是企業最大的成本!
四是做好保質期商品的分階段監控,當商品過了生產日期一半時間以后就要引起關注了,到了3/5的時間段一定要開始促銷了,到了4/5則要大力度促銷了,這樣分階段處理滯銷品,能夠盡可能高價值地回收商品價值,避免毛利的過度損失。
網友2問:為什么洗化產品要劃歸到食品管理這塊,能不能幫忙分析一下?
我的回復:
在外資零售企業,洗化產品和紙制品是劃入雜貨部類的,而雜貨除了洗化之外還有食品品類,所以一般人就以為是把洗化劃入食品類別了,其實并非如此的。外企主要是考慮到洗化產品和紙制品也是高周轉的商品,在這一點上與軟硬百貨、家電IT產品等非食商品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為了管理方便就將其歸入雜貨部類了。
而其實國內零售企業中的大多數還是把超市賣場中的商品按照生鮮、食品、非食品三大部類來分的,洗化和紙制品都被歸入非食部類。所以,很難說誰對誰錯,習慣而已,甚至還有不少企業就把非食品就統稱為工業品部類的,不過這種說法有些牽強了,因為食品類的商品也是在工廠里面生產的,嚴格來說也是工業品啊。
- 該帖于 2013-8-23 9:0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