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號店、京東商城等電商價格戰的猛烈攻勢之下,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網上購買生活必需品,價格便宜而且送貨到家的電商,無形中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也改變了傳統超市、大賣場的生存環境。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大型商超的生存空間仍在,與電商相比,其最大的生存優勢就是生鮮食品。
超市關店潮同樣迅猛
自去年以來,超市、便利店的關店力度絲毫不遜于百貨業,沃爾瑪、家樂福、卜蜂蓮花、樂購、人人樂……這些曾經雄霸一方的零售霸主都主動或被動關閉門店。不斷傳出關店消息的沃爾瑪計劃關閉30%的中國門店,卜蜂蓮花已相繼關閉了上海天山店和北京望京店兩家店;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的Tesco樂購索性將其在中國的業務打包賣給華潤萬家,這其中包括135家門店及19家購物商場。面對零售業大環境的蕭條,華潤方面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挽救頹勢,華潤整合樂購的方法就是不斷關閉及賣虧損店面。而源于深圳的連鎖商業集團人人樂在2014年關閉18家門店,關店理由為“進一步減輕虧損門店給公司帶來的經營壓力”。
業內人士指出,在租金成本、人力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大型商超的運營成本也隨之逐漸升高,而外資超市對華市場變化和反應速度比本土超市遲緩,租金優勢不再也導致外資超市成為關店的先鋒。“外資超市因為有政策優惠所以擴張得比較強勢,但快速擴張也埋下了隱患,比如家樂福就是選址不夠謹慎,沃爾瑪則是收購上不謹慎。”一名業內人士指出。
大型超市互聯網+初體驗
對大型超市而言,在電商的沖擊下,其生存空間依然存在。
人人樂董事長何金明指出,電商帶來的沖擊是普遍的、持續深入的,接下來這種沖擊會蔓延到省會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甚至部分縣城的大賣場也會感受到電商業帶來的寒潮。除了外部沖擊,傳統大賣場還面臨著高租金、高人工、高能耗、高折舊壓力的挑戰。不過,電商的持續發展也會遇到缺乏線下優勢支撐的問題。“隨著電商發力線下,其經營成本、經營管理的瓶頸也會顯現出來。傳統零售商轉型過程中同樣也不僅僅只有劣勢,生鮮食品經營將是線下零售企業的經營優勢。”
而在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看來,可以滿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商超比百貨業有更大生存的幾率,與電商相比,傳統商超大賣出的優勢是冷鏈物流,應該將其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今年以來,各大商超賣場都在進行轟轟烈烈的互聯網+活動,物美的支付寶日的推廣對象甚至蔓延到每天早上排隊買特價雞蛋的大爺大媽,不過商超賣場的互聯網+之路依然十分漫長。沈萌指出,大多數商超、大賣場的互聯網+,仍然停留在支付階段,并沒有深入到零售模式的環節,“借助互聯網等工具在改良零售現有的業態,并沒有改造和顛覆現有的業態。”
galiz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