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問本土一個商人,為什么要在這里開店?得到的回答是:“憑感覺吧。”當然,憑感覺,有的店火了,有的店也關了;就像歷史事件的偶發性一樣,做生意變得隨機而不可知。
我一直覺得生意不該這么做。一年多來,臺灣飲料、糕點企業集中入渝,本周我們就走訪了一組來自臺灣的品牌;他們做的都是小生意,但訪談中卻經常有一些令我們心動的信息。
以步行街生意為例,觀音橋、沙坪壩、南岸、解放碑、楊家坪、大渡口哪個商圈生意最好做?商圈內的人流,交通設置與商圈周邊租金,人群分布是怎么樣的?這是一組決定投資的重要基礎性數據,大百貨公司可能會做,但像茶飲、面包店這樣的老板,多半說不清。
臺灣的“85度C”是這樣做的:公司會用一周時間,每天14個小時在一個點上數人頭,并同時派出B組、C組到方圓2公里的范圍去調查這塊區域的族群,以及房租……雖然每個區域的經濟都有差異性,但這些數據對于生意的成敗來說仍然具有普遍價值。
我本周還拜訪了一家本土房屋中介老總,盡管他們也做商業地產,但遺憾的是,臺灣企業獲得的這些商業數據本土企業還難以提供。只有掌握了周詳的數據,才能將經驗變成商業規則,并被不斷復制和擴張。
“大數據時代”是個全球流行的觀念,淘寶、百度、QQ龐大的商業數據正轉化成財富。即使對奶茶亭、面包店這些小生意來說,也需要有價值的數據。
臺灣品牌給我們的第二點啟示是工業化的流程控制。
現在回過頭看先富起來的一批商人,往往最大的感慨是當初的機會好,再加上膽大和勤奮,即使是坐攤也能發財。但現在各行各業都過剩了,老經驗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85度C”把過去工廠生產糕點的環節搬到店內,在100多個品種中,確定生產其中的75個單品,而每個單品的數量又不盡相同……詳細的數字化、節拍化管理讓人感慨。
工業化對于重慶這個工業立市的城市來說并不陌生。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是規范每個員工每天、每時的工作步驟。
(來源:重慶晨報 文/仇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