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應敢于宣傳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商品與品牌商品相比有許多優勢,例如陳列、促銷等。不過,自有商品的品牌認知度卻比品牌商品遜色。
《藥店經營周報》近期在報道中提到:成大方圓通過內刊專欄,由專業藥劑師以“自有品牌+特約撰稿”的方式,向消費者傳遞健康知識和自有品牌相關信息。此舉在業內“高毛利產品過時”的聲討中顯得頗為另類。
以往,由于一些藥店急功近利,陷入了“自有品牌=高毛利”的怪圈而備受詬病。但實際上,從國外藥店發展的歷程來看,自有品牌運作是實現藥店溢價的最有效途徑,這也將成為中國藥店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是藥店贏利的主流模式之一。只不過,藥店的自有品牌競爭已經進入高技術時代,戰在品牌,贏在品牌。
自有品牌商品與品牌商品相比有許多優勢,除了產品優勢,在終端的優勢也遠遠大于品牌商品,比如陳列、促銷等。不過,自有商品在品牌的認知度上稍有遜色。目前,藥店的自有品牌極少有以企業品牌為自有商品品牌的,多數都是另辟蹊徑。
筆者認為,新品牌作為自有商品品牌,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其知名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與品牌企業合作,如成大方圓與石藥集團、東阿阿膠等合作;許多藥店聯盟聯手品牌企業深度開發二線產品等。
此外,自有品牌除了可借力品牌企業,在推介方式上也有待突破。目前,許多藥店為完成銷售指標而將自有品牌納入考核,導致過度推薦而引起消費者反感。這點必須摒棄。像《藥店經營周報》報道的那樣,成大方圓敢于主動向消費者介紹自有品牌,反而不會引起消費者反感,而且還理清了母品牌與子品牌之間的關系,為消費者取得知情權提供便捷和選擇權,更容易贏得認知度和美譽度。
藥店推介與銷售自有品牌不妨向屈臣氏學習。翻開屈臣氏厚厚的DM單,你會看到其自有商品的集中展示和豐富多彩的促銷活動。而在藥品零售行業,鮮有企業主動宣傳自有品牌。國內某知名連鎖藥店擁有1000多個自有品牌,但是從來沒有在其DM單等相關活動中單獨、批量介紹這是自有品牌產品,店員在推介時也怕說出真相后消費者不買賬,常常遮遮掩掩。這反過來說明,消費者在藥品消費甚至在其他領域的消費心智,尚未被自有品牌引爆,消費意識尚未覺醒,這恰好給予自有品牌最佳的推介機會。誰先教育消費者,誰先受益。
然,品牌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自有品牌的培育和發展更需要持之以恒。筆者結合多年服務連鎖藥店的經歷,淺談幾點建議:一是堅持擴大宣傳,向屈臣氏等學習,敢于做消費者自有品牌消費的啟蒙導師;二是堅持公益導向,通過走進社區、福利院等不同形式,擴大影響力;三是堅持質量優先,繼續與大品牌“聯姻”,增強底氣。
(醫藥經濟報 李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