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反思”,京東能找回“失落的五年”嗎?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和二
編輯/蔡建楨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京東并不是一家“科技公司”,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對這一點估計亦有著非常深刻的認知。當眾多互聯網公司布局目前炙手可熱的大模型、AI、甚至VR/AR這些新興科技領域時,京東都無緣風口。
二十多年的發展,京東的本質依然是一家非常地道的零售企業,這樣的零售是自己親自下場,跟線上平臺型電商還不一樣。所以劉強東最新的講話說,京東做的所有業務,100%都是圍繞供應鏈展開的。
供應鏈是零售的核心,把供應鏈打通并且持續做精做深,形成高超的效率和卓越的產品品質保證,供應鏈能力確實可以賦能到其他多模塊的零售業務,比如外賣、比如國際業務等等。
01
過去是京東失落的五年
6月17日,劉強東在北京亦莊的京東總部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劉強東開門見山地“自我批判”:“最近的五年很遺憾,可以說是京東失落的五年,是走下坡路的五年,可以毫不留情地說,沒有創新,沒有成長,沒有進步。在我的創業史上,可以說是最沒有特色、貢獻價值最少的五年。”
劉強東“說狠話”并不稀奇,幾乎每隔幾年他都會通過這種方式“自我敲打”,比如在2022年,他痛斥管理層“拿PPT和各種新詞來欺騙我,是騙子”。只不過這次老劉批評的對象是自己。
劉強東所謂的“沒有創新,沒有成長”,很顯然指的是京東集團沒有新業務出現。2007年,京東在零售之后做了第二個公司——京東物流,之后每三年出來一家新的公司,包括京東金融、京東工業、京東健康、京東產發等等。
分拆來看,京東這些新業務,全部都是基于“零售”這個大平臺,從物流到京東健康,基本是零售的配套服務或零售的業務分支。如果從財務數據的角度看,京東這五年的增長確實并不“驚艷”。
2021年京東集團全年凈收入達到9516億元,同比增長27.6%,凈利潤虧損36億;2022年全年收入1.046萬億,同比增長9.9%,凈利潤103.8億,同比增長388%;2023年全年營收1.085萬億,同比增長3.7%,凈利潤352億,同比增長133%;2024年營收1.16萬億,凈利潤414億,同比增長71%。
從財務數據看,京東集團這幾年的增長幅度表現比較良性。劉強東所謂“沒有進步”,可能更多是對團隊和自我的鞭策。除此之外,如此重地自我批評可能更多是為接下來的表述做鋪墊:
在未來一年半時間里,京東集團預計還將推出6個創新項目,但不打算推出全新的商業模式,會把現有七八個圍繞供應鏈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做深、做強,做成國際化業務。劉強東并沒有解釋京東集團未來六個創新項目的具體名稱,但根據他的演講,推測可能是:穩定幣、供應鏈優化、外賣、酒旅、本地生活服務、國際電商。
所謂穩定幣,首先是利用分布式賬本或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也就是虛擬幣。穩定幣跟目前早已流行的比特幣等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法定貨幣(如美元、港元等)或其他儲備資產為錨定的,通過綁定法定貨幣,確保穩定幣的價格不至于大幅波動。京東想要抓住穩定幣的風口,可以視為是為了其零售業務的線上支付功能而“彎道超車”。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綜合判斷下,京東第一時間在香港發起穩定幣的牌照申請工作。”
筆者認為,京東早已錯失線上支付的窗口期,如今試圖通過穩定幣的發行,推動線上支付和國際貿易結算業務,這對京東而言無疑十分重要。京東以自營電商為主,可以以自身系統內的流通為背書,有利于初期穩定幣的生長及被接受。但作為傳統電商公司,如前所述,京東的互聯網科技基因并不強勢,京東穩定幣即使發行成功,不僅僅需要解決眾多技術的可靠性問題,還需要解決在京東自身體系之外的廣泛流通性問題。
02
接連挑戰美團和攜程
即時零售無疑成為京東最重要的創新戰略,無論外賣、酒旅(酒店和旅行服務)、還是本地生活服務(生鮮配送)其實都屬于即時零售的范疇。
劉強東在講話中,似乎特別有意強調了他與興哥(美團創始人王興)一貫的友好關系。
在進軍外賣領域前,確實請了王興、姚勁波和程維吃飯。“那天主要是請王興”,劉強東說,“老姚和程維跟我比較熟,跟王興也比較熟,我希望找兩個熟悉和信任的兄弟坐在旁邊”。“那天我說得很直接,兄弟,我要正式進入外賣了”。劉強東還談到,和王興是很好的朋友,非常尊重和認可他。
“當然這段時間估計他(王興)可能對我多少會有點意見,前幾天我還在問,能不能請興哥喝酒。有個對雙方都比較熟悉的朋友建議,這不是最佳時候,我覺得有道理。”
劉強東講的這段與王興的橋段,怎么如此像當年王興與滴滴程維之間的故事呢。2017年12月份,王興在做網約車之前請了程維吃飯,但沒直接告訴對方要做該業務。程維隨后公開回應:爾要戰便戰。不過到今天,美團打車業務開展并不怎么樣。
劉強東強調,外賣市場很大,再過一個月之后,京東外賣很快就會出現一個跟美團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我們也期待這種商業模式能夠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而且能讓消費者買到高性價比且安全的食品。劉強東特別自信地表示,“我相信京東外賣的商業模式將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京東是如何做一個跟美團完全不一樣商業模式的外賣業務?劉強東說,大家看到的是跟興哥(王興)的外賣之爭,但其實京東做的是背后的生鮮供應鏈,這是京東真正想要的。前端賣飯菜可以永遠不賺錢,京東靠供應鏈賺錢是可以的。
筆者認為,傳統電商跟本地生活服務的即時零售商業邏輯完全不一樣。京東零售以自營模式為主,所以自主供應鏈、物流體系能夠為自營業務加分。但即時零售本質上屬于“平臺型電商”,要當地商家入駐,原有的供應鏈和物流基本無法形成賦能。如果京東以自營模式進入到即時零售,那樣的體量需求恐怕是京東自身亦無法承受的。
劉強東表示,京東在中國大陸有1600多個物流中心,自營商品數超過1000萬種,京東庫存周轉天數是30~50天。即使如此大的規模,京東購物最快依然需要隔日達。如果京東以自營品類進入到即時零售,實現30分鐘達,京東現有的物流中心及品類規模恐怕再乘以十倍都不足以滿足。
除了外賣,酒旅可能是整個即時零售板塊最重要的業務。6月18日,京東發出《致全體酒店經營者的一封公開信》,高調宣布全面進軍酒旅市場。在酒旅領域,除了美團,攜程可能是最重要的玩家,所以,京東挑戰了美團,這次又開始挑戰攜程。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隨著疫情的影響遠去,旅游業徹底回暖,讓攜程等平臺的營收也持續增長。2023年~2024年,攜程營收分別為445.1億,532.9億,相較疫情期間直接翻倍;凈利潤也從疫情期間的虧損翻身,飆漲至99.18億、170.7億。今年6月19日,攜程CEO還做出大膽預測,2025年中國旅游業收入將增長一倍以上。
無論攜程還是美團,對酒旅業務的主要收入在于傭金。而一些分析文章則認為,雖然這兩年國人的旅游熱大漲,但酒店住宿的收入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紅利。2024年,華住、錦江、金陵等國內頭部上市酒店集團的凈利潤卻均出現了下滑。其中,華住更是凈利潤下滑25.39%。言下之意是指,酒店的利潤被線上平臺分走了。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攜程、美團這樣的本地生活平臺,酒旅的利潤率更高。雖然美團的酒旅收入占比30%,外賣占比70%,但酒旅更賺錢,畢竟酒旅對平臺來說不需要配送,基本沒有任何成本。今年一季度,攜程實現營收138.5億,毛利率達到111億,毛利率高達80%。2024年,美團本地商業收入2502.5億。如果按照2021年時酒旅占比20%的收入結構比例、43.3%的利潤率來計算,到店/酒旅能帶來500億的收入,至少200億的利潤。
京東殺入酒旅板塊的絕招,依然是“價格戰”。京東宣布,一是補貼新用戶,二是宣稱酒店商家參與“京東酒店PLUS會員計劃”,將享受最高三年0傭金。0傭金自然可以很好地吸引商家進駐,但更難的挑戰是,京東如何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讓消費者過去在美團或攜程定酒店的動作改變到在京東下定。
03
90萬人的京東到底應該是什么?
京東越來越“重”,這可能是所有人對京東最直觀的感知。劉強東說,今年一季度京東全職員工是72萬人,二季度因為做了外賣,要招大量的騎手,也逐步走向全職騎手(方向),所以二季度應該算是創紀錄,單季度凈入員工是最多的,二季度會比一季度多十多萬人,“所以到二季度末的時候,我們京東員工將大約達到90萬人”。
90萬人的龐然大物,人工成本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沃爾瑪、亞馬遜員工人數超過90萬,而它們的收入規模要比京東大得多。劉強東在分享中說,京東能夠贏,能夠走到今天,戰略就是六個字:體驗、成本、效率。體驗做到最好,成本做到最低,當然最低的成本絕對不能建立在壓榨員工的基礎上。
背負著這么多的員工,京東又是如何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劉強東分享了兩點,第一,降低費用率。劉強東說,看京東財報,毛利是17%、18%,其實里面有廣告費,有物流收入,整個自營的零售費用率只有10%。10%在零售行業里面意味著什么?全世界能夠做到成本只有10%的,全世界只有五家公司,一個是Costco,一個是Sam‘s Club,一個是ALDI,一個京東,一個亞馬遜,只有這五家能夠把自營的所有的成本加起來是10%。傳統的商超需要20%,國美、蘇寧需要15%。
第二,提高周轉率。劉強東表示,京東的庫存周轉天數可以優化到20天到25天。對于京東來講,優化一天,未來就是100億的現金流,五天就可以出來500億的現金流,是真金白銀。
90萬人的京東,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嗎?面向未來,從傳統電商到即時零售,再到被媒體意味深長地放大的所謂穩定幣,京東到底會成為零售公司,互聯網平臺型公司還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從目前來,似乎有無盡的可能,但在業務創新的道路上,京東面臨的挑戰無限巨大,最難的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也不是戰略構想,而在于改變用戶的心智認知,改變既有的已成定勢的市場格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