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超市集體死亡原因探究
來源:
聯商網
2004-08-02 09:58
先天不足被“夾”死
丹鳳新寓生鮮超市開業之初生意不錯,可不久,一街之隔的金潤發大賣場開張,幾乎一夜之間就把原屬于生鮮超市的顧客群搶走。生鮮超市既沒有大賣場規模大,又沒有大賣場品種多,價格也沒有大賣場便宜,所以,關門是唯一選擇。
龍蟠生鮮超市開業之初也是生意興隆,1個月后,相距100米內又出現一個漢中門農貿市場,結果,人氣大失,支撐不住,最終選擇關門。
同是經營生鮮,為什么大賣場能夠支撐?蘇果超市公司生鮮部負責人王一工說,大賣場經營生鮮的其實也很少賺錢,甚至可以說都賠錢,但他們用生鮮帶來了人氣,用百貨等商品的贏利來彌補生鮮的虧損,總體是劃算的。而生鮮超市單一經營,無法彌補損失。
那么,農貿市場也幾乎完全經營生鮮,為什么他們能生存?市菜籃子工程辦公室主任童仁才說,兩者的費用幾乎不可同日而語。配備一個800平方米的生鮮超市,需要配置的設備設施價值70萬元以上,是同等面積農貿市場投入的4倍;一個600—1200平方米的生鮮超市,至少需要40人(兩班制)才能維持運轉,這個人數是同等規模農貿市場的5倍。日常經營成本也不同,以龍蟠生鮮超市為例,從去年8月6日到今年1月31日的164天里,他們繳納電費8.21萬元,加上水費、包裝費、收銀紙等費用,占同期經營總成本的25%。而比龍蟠生鮮超市大300平方米的香鋪營農貿市場,同樣164天,共繳納電費3.92萬元,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行家測算后說,按照生鮮超市對店堂環境、營業時間、營業設施等的必備要求,一個生鮮超市的費用約占運營總成本的80%,如此高的運營費用是生鮮超市被大賣場和農貿市場“夾”死的主要原因。
急于求成被“急”死
市政府對從事“農改超”的企業有獎勵政策,這個政策對引導企業參與“農改超”有積極作用,但是,這批參與“農改超”的企業多數是外行,難逃失敗命運。
市場調研不充分,急于上馬,結果騎虎難下。某生鮮超市考慮到租金低,在一個機關大院內開超市,可是該機關無法兌現“對外開放”的承諾,客源大大受限,結果入不敷出,只好關門。華陽佳園生鮮超市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管理都是比較過硬的,可是,百米內的一個馬路市場他們忽視了,結果市民還是到馬路市場買菜。
異想天開,急于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最典型的是鑫榮超市。鑫榮在長虹南路開了第一個生鮮超市后,在71天內,匆匆忙忙在其它地方連開兩個店,而運作方式是用前一個店的營業款投入后店建設,由于資金難以周轉,無力支付貨款和人員工資,結果三個店“猝死”。
參與“農改超”的企業多數都實力單薄,上馬后都想快速收回投資,所以,他們多數采用招商方式,而招來的小老板實力同樣單薄,幾個月不賺錢,立馬收攤走人。而投資者幾十萬元投下去,都急于收回投資,半年不賺錢,心里就發毛,導致方寸大亂,終告敗北。蘇果超市說,生鮮超市必須有一個配送中心,連鎖店家至少在10個以上,才能降低成本,抵御風險。而南京生鮮超市大多單門獨戶,實力單薄,沒有一家有能力將其它生鮮超市組織起來統一配送。(南京日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