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消協曝光珠寶行業“多宗罪”
今年9月至10月,市消協聯合專業檢測機構首次開展了“金秋珠寶質量月”大調查活動。日前,市消協曝光了珠寶行業現存的六大問題。
問題一: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案例】今年8月15日,一消費者在秦淮區某玉石店購買了2件玉器,一件3000元,另一件2000元。后經權威鑒定機構檢測,系漂白填充翡翠。
【點評】市消協金銀飾品維權專業委員會主任張慰人介紹,珠寶行業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伎倆通常有以下幾種:合成祖母綠冒充天然祖母綠;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玻璃冒充天然珠寶玉石;“水鉆”仿冒紅寶石;“托帕石”冒充藍寶石;“馬來玉”冒充翡翠;普通鉆石冒充“南洋鉆石”;合成立方氧化鋯冒充鋯石;合成紅寶石冒充紅寶石;玻璃貓眼冒充高檔寶石金綠貓眼等。此外,經過人工處理的珠寶玉石如果不按國家標準標注“處理”二字或處理方法,即屬于欺詐。
問題二:標注不規范,虛標高價
【案例】一消費者在太平南路某商場購買了一條虎眼石手鏈,花了1000元。后經鑒定比對,同樣的手鏈其他店僅售418元。
【點評】南京珠寶研究檢測中心主任阮宏宏介紹,按國家規定,金、銀、鉑等貴金屬首飾制品,都應在其制品上打印數字和字母,同時在商品標簽上用漢字標出規范名稱、成分含量及特殊處理工藝。凡人工制作的珠寶玉石必須在名稱前標明制作方式。但很多珠寶商家故意不標或標注不全,如和田玉的產品標注上,絕大部分公司僅僅會標注“和田玉”,而不會區分出“籽料”、“山料”和“山流水料”,同樣也不會標注這塊玉的產地,這就導致“和田玉”看似相似,實則價值差別很大。
同時,有些珠寶商在開具銷售發票時,不按國際標準寫上規范名稱,也不寫清質量級別,這對消費者日后維權十分不利。
問題三:有害元素釋放量超標
【案例】市消協在調查送檢中發現,有的黃金珠寶有害元素嚴重超標,其中一件金鋯石戒指,鎳釋放量為每星期24.620微克/平方厘米,超標49.24倍。
【點評】市消協秘書長許明指出,一般來說,貴金屬首飾可能會含有鉛、汞、鎘、六價鉻、砷和鎳等多種有害元素。其中,鎳是一種既便宜又能增加首飾亮度和硬度的金屬原料,常用在白色K金首飾中。根據國家強制性標準規定,這些元素的含量都必須小于0.1%、鎳釋放量小于每星期0.5微克/平方厘米。
此外,珠寶市場還存在責任難定糾紛難處理、服務標準參差不齊、售前承諾不能兌現等問題。
(南京日報 鄒偉 通訊員 王芙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