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裝業務“消失”?蜜雪冰城也“玩不轉”瓶裝市場
來源/品飲匯觀察
近日剛剛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的現制茶飲龍頭蜜雪冰城,再次亮出了耀眼的銷售業績——2023年前9個月,“雪王”共售出約58億杯飲品,平均每天賣出2100萬杯。
截至2023年9月30日,通過加盟模式發展的門店超過36000家,覆蓋中國及海外11個國家。蜜雪冰城在招股書中表示,其規模是“中國第一、全球第二”。
但即便是如此規模體量的新茶飲“榜一大哥”,卻仍然沒法玩轉即飲瓶裝飲料市場。品飲匯方面收集多方消息了解到,蜜雪冰城內部幾個月前實施了新的戰略調整,已經基本叫停了瓶裝業務。
同時,在蜜雪冰城的“大本營”鄭州,當地運作“雪王愛喝水”的經銷商王濤(化名)稱,自己在幾個月前也結束了與蜜雪冰城的合作,并且之前運作蜜雪冰城瓶裝水的業績也并不太理想,“動銷不好,幾個月只賣了2000箱。”
而蜜雪冰城第二款即飲產品雪王霸汽氣泡水,自2023年3月春糖會亮相,僅僅過了大半年時間便“消失”在市場上。
對此,有知情人士透露:“去年有國際咨詢公司重新梳理了蜜雪冰城的戰略方向,瓶裝業務‘消失’估計與此有關。”
從2022年夏天蜜雪冰城透露欲進軍瓶裝飲料市場,引發業界關注,再到如今悄然退場,這其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值得每一位飲品人深思、細品。
01
“現制”與“瓶裝”玩法大不同
近幾年,現制茶飲行業陷入深度內卷,品牌進入多元化、多維度的競爭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現制茶飲品牌開始尋找企業新的增長曲線以及未來更多可能性。
而瓶裝水、瓶裝飲料成為現制茶飲尋找“增量”的選擇之一。首先,兩者的目標人群都是年輕人群,現制茶飲企業可以借助自己已有的品牌知名度、渠道,發展新品類,增加生意來源;
另一方面,瓶裝飲料相對于奶茶連鎖等市場,市場空間更為廣闊。據歐睿國際的數據,2022年中國軟飲行業規模已達5831.59億元。而《2023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新茶飲市場規模預計達1498億元。
可以說,現制飲品與瓶裝飲品兩者在基因上有天然共性,讓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從2020年開始陸續推出了自己的瓶裝飲料產品。
但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是,現制飲品和瓶裝飲品雖然同屬大飲品范疇,卻由于消費場景、運營模式以及產品價值有明顯的差異性,使得像蜜雪冰城這樣的現制茶飲品牌在運作瓶裝產品時,無法復制其成功的經營模式,除了有品牌力加持外,很多方面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舉例而言,現制茶飲的銷售主要是通過線下門店和線上點單完成,因此更偏重餐飲門店經營模式;而瓶裝飲料則更側重深度分銷的模式,通過商超、便利店等線下終端完成銷售,流通鏈條更長也更復雜,并且分銷網絡的拓展和完善是要靠時間不斷積累的。
因此,對于現制茶飲品牌而言,讓消費者喝到自己的瓶裝產品,并不像在門店點單那么簡單。
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林岳分析認為,因為現制飲品與瓶裝飲品的渠道不同,商業邏輯也是不一樣的。“買瓶裝產品的客戶群體和門店消費的群體是不同的,其消費的目的也不同;其次,產品的制造到整個供應鏈的體系也有很大的區別,運作起來需要完全不同的人馬和投入。”
因此,現制茶飲品牌要突破線下分銷的短板,也需要和其他新晉瓶裝飲料品牌一樣,在渠道端付出巨大的成本。
2021年,喜茶瓶裝飲料線下銷售網點數量3萬+的成績,便一度被用于佐證其在瓶裝飲料市場的潛力。彼時有媒體報道,喜茶在線下,除全面覆蓋自有門店外,還包括主流便利店以及新零售渠道。
可在業內人士看來,“3萬+”的線下銷售網點數量,和四大瓶裝飲料集團(頂新集團、統一集團、兩樂和農夫山泉),區域品牌數百萬的網點數量相比,僅僅是數字零頭。
在2021年,農夫山泉僅在氣泡水產品上線一個月后,便已鋪設了100萬個線下終端。
而蜜雪冰城瓶裝水上市后動銷難,也和其渠道短板有關。“瓶裝水本身價格就低,如果市場銷量上不去,則意味著成本就會拉高,市場就更難做。”鄭州經銷商王濤稱。
02
選對賽道最重要
在2022年夏天,蜜雪冰城開啟瓶裝水代理經銷的問詢后,甚至有不少經銷商也打電話到品飲匯總部,希望了解蜜雪冰城瓶裝水的代理方式。
彼時,不少經銷商們表現出了樂觀的心態:“蜜雪冰城品牌力強,推瓶裝產品有潛力”;“和強勢品牌從最開始合作,可以拿到最大的市場先機紅利”;“瓶裝水是剛需,市場體量巨大,蜜雪冰城這波穩了”……
現在回頭來看經銷商們當初展現出來的樂觀情緒,也不無道理,只是聚焦到瓶裝水賽道,上述優勢很多品牌都具備,并非只是蜜雪冰城一家獨有。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包裝飲用水的市場份額,農夫山泉和華潤怡寶兩家占據著半壁江山,分別占據著26.4%和20.9%的市場,排第三的百歲山占9.6%,剩下三名的康師傅、冰露(可口可樂)、娃哈哈占比更低,只有9.3%、8.8%和6.6%。
這個賽道中的品牌,哪個是易與之輩?當這個市場被巨頭割據之時,注定了瓶裝水早已成為“存量”市場。
這也是蜜雪冰城瓶裝水與喜茶、奈雪的瓶裝茶的結局有所不同的重要原因:三大現制茶飲巨頭都希望通過瓶裝產品尋找市場“增量”,喜茶、奈雪觸摸到了無糖茶增長的風口,蜜雪冰城卻陷入另一個“紅海市場”。
中國食品飲料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評論認為,“蜜雪冰城的主流消費者是學生群體,且整體品牌調性偏低,與其他成熟品牌相比并沒有突出優勢。”
而經銷商王濤也持類似觀點,“我認為蜜雪冰城瓶裝水應該走‘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這也與其品牌形象與低價位相匹配。”
但王濤也承認,雪王愛喝水走下沉市場也面臨很大挑戰,因為在河南地區,“今麥郎的價格優勢更大。”
事實上,早期的雪王愛喝水也是由今麥郎飲品(湯陰)有限公司代工生產。
同時,在2023年,恒大冰泉、康師傅、怡寶等知名品牌都推出了2元價位的礦泉水產品,更是對不少新品牌形成降維打擊。
畢竟,有稀缺性概念、有健康牌可打的礦泉水品類,在瓶裝水市場上一直處于“生態鏈”頂端。而雪王愛喝水這樣的普通飲用水原本還有價格優勢,但如今這個優勢界限正在逐漸模糊。
“價格沒有優勢,渠道沒有優勢,你在渠道高投入沒有用,渠道的動銷關鍵在于消費者。最終買單是消費者,如果消費者不買單,單純在渠道端投入是很難拉動銷量的。消費者不認賬,你白送給經銷商貨,經銷商都不要,因為擠占庫房和物流資源。”有業內人士指出。
或許,對于蜜雪冰城而言,瓶裝水并不是一個短期就可以玩轉的賽道。
雖然蜜雪冰城在2023年春糖會期間推出了“雪王霸汽”瓶裝氣泡水,試圖在“水替”飲料市場上為瓶裝業務做“加法”,但同樣也未能找到入局的合適節奏——2023年,氣泡水市場已經由盛轉衰,市場更加內卷,元氣森林氣泡水增速明顯放緩;農夫山泉氣泡水幾近“退出”競爭;眾多新品牌在今年失去蹤影……
更殘酷的是,與前兩年各品牌蜂擁推出氣泡水新品的“盛況”相比,蜜雪冰城是2023年唯一一家入局氣泡水的主流品牌。在不少飲料企業眼中,無糖氣泡水正從昔日的“小甜甜”轉變為如今的“牛夫人”。
因此,蜜雪冰城的氣泡水甚至還沒經歷一個完整的銷售季節,便與瓶裝水一道悄然退出市場。
03
試錯不可怕,快速止損最重要
雖然瓶裝業務發展不盡理想,但對于以現制飲品起家的蜜雪冰城而言,并沒有傷及元氣。畢竟,業務創新、產品創新,需要眼光,需要勇氣,更需要試錯。
“蜜雪冰城及時調整瓶裝業務,是消費品企業普遍存在的戰略試錯過程。這種試錯在不影響企業根基的基礎上,還能做到及時止損,是一個優秀的消費品企業應具備的快速市場反應能力。”朱丹蓬認為,應該從更高的戰略角度來看待蜜雪冰城“叫停”瓶裝業務這一信息。
事實上,消費企業推新產品風險很高。尼爾森數據顯示,中國快消品新產品上市成功幾率,平均在5%以下,一般新產品持續的時間僅有九個月。
換句話說,九個月內,95%的新出快消品,都沒成功。就2023年而言,在瓶裝水領域折戟的不僅只有蜜雪冰城,還有近幾年風頭勁出的元氣森林。
從公開報道中,目前看到更多的是元氣森林增速放緩,除了氣泡水和外星人,其他產線品乏善可陳,甚至連2022年力推的"有礦"礦泉水也最終被放棄,連元氣森林都承認,這是一個千萬級別的失敗故事。甚至可能是這個只有7歲的公司短暫歷史上最大也最重要的挫折。
不過,唐彬森卻用內部獎勵的方式給了這次"失敗"學費的高度認可。唐彬森曾經私下表示過,他認為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就是不停的自我迭代。
在市場快速迭代、渠道變化加速的今天,像蜜雪冰城、元氣森林這樣推新試錯的案例舉不勝舉,畢竟不推新品,企業容易失敗;推新品,產品容易失敗。這也印證一個飲品行業發展的定律——當前飲品市場的競爭,不僅僅是品牌力的比拼,更是對供應鏈整合、消費端洞察的結果,還要有長期主義的堅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