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門店風靡背后,有人歡喜有人憂
出品/IBrandi品創
作者/Tinney
在不斷“卷低價”的大環境下,低成本擴張成為眾多品牌的首選策略。
這一背景下,眾多行業也掀起了一股“店中店”模式的熱潮。從庫迪咖啡到挪瓦咖啡,再到便利蜂旗下的不眠海,眾多品牌紛紛嘗試在現有門店中開辟“第二空間”,以孵化“寄生”門店的方式,試圖實現低成本擴張和流量共享。
當然,除了咖啡、茶飲和便利店領域。在消費頻次較高的藥店、水果店等大眾消費場所,茶飲檔口、面包烘焙店、小吃攤,甚至小型快餐店的“寄生”其實早已屢見不鮮。然而,這種模式的效果卻喜憂參半。
雖然有的品牌借此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更多的品牌則在試水后陷入困境。例如,庫迪咖啡在開展“店中店”模式僅一個月后便緊急叫停;便利蜂旗下的不眠海從2021年開始布局,如今卻僅剩20家門店。這些案例都表明,想要通過“店中店”模式走出一條成功之路,并非易事。
那么,2025年,這種模式還會繼續被多數品牌選擇嗎?
01
“店中店”模式為何風靡?
在大環境的催化下,適者生存的法則催生了與之契合的發展模式,而“店中店”模式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近年來,眾多行業的競爭愈發白熱化,尤其是在咖啡、茶飲等領域,低價策略成為品牌爭奪市場份額的主要手段。
以咖啡行業為例,瑞幸和庫迪的“9.9元價格戰”讓整個行業陷入低價競爭的泥潭。這場價格戰不僅讓咖啡品牌們疲于應對,也讓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越來越高,品牌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在“價格戰”和“消費敏感”的雙重壓力下,“降本增效”成為品牌發展的救命稻草。
然而,如何節流或許能起一時之效,但如何開源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對于企業而言,生存的關鍵在于能否找到一種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高效擴張的模式,而“店中店”模式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同時,數據顯示,全國餐廳數量已突破900萬家,餐飲行業嚴重供過于求,優質店鋪位置早已被搶占一空。這種局面,也成為不用憂心選址的“店中店”模式迅速風靡的重要背景。
一直以來,“店中店”模式都以低成本和高效率而聞名,在此優勢下,越來越多的品牌相繼入局。
以挪瓦咖啡為例,去年11月初,其就宣布會將現制咖啡業務嵌入便利店、烘焙店、酒店、網吧、健身房、彩票店等多類業態中,覆蓋消費者的衣食住行。并計劃在2025年落地2000家聯營門店。
去年10月,庫迪咖啡也宣布了“觸手可及”計劃,與美宜佳、華萊士和蘇寧易購三大企業合作,在這些合作伙伴的門店中植入庫迪的門店。彼時,庫迪高調宣稱,2025年將在以上渠道布局新門店4萬家,實現年底門店總數5萬家的目標。
此外,滬上阿姨的咖啡子品牌“滬咖”同樣不甘示弱,在滬上阿姨門店內直接進行“店中店”形式,已經開出2000+門店;Tims天好咖啡則在部分良品鋪子門店開設了小型Tims Express(靈楓店);還有紫光園在不少大型商超內開了“紫光園北京小吃”檔口店。
可見,“店中店”模式已經成為當下品牌最為青睞的擴張模式之一,但這種模式的優勢與弊端同樣顯而易見。
02
“寄生門店”的光面與暗面
作為備受青睞的低成本運營模式,“店中店”究竟能為品牌節省多少成本?
要知道,得益于“寄生”屬性,品牌在與母體門店合作后,能夠共享后者的客流、基礎設施和運營資源。這種模式不僅大幅降低了品牌的初始投入成本,還顯著縮短了開店周期,為快速擴張提供了便利。
以直接開在滬上阿姨店內的“滬咖”為例,品牌無需額外裝修即可開店,同時還能共享滬上阿姨的成熟客流優勢。對于連鎖品牌而言,“店中店”模式的低投資和低成本特性,也減輕了加盟商的資金壓力,從而更易于吸引更多加盟商加入,進一步推動品牌規模的擴展。
挪瓦咖啡就是通過“店中店”模式實現了快速復制與擴張,成為目前發展較為成功的品牌之一。然而,這種模式的運營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弊端,在實際推行中,品牌的表現可謂喜憂參半。
便利蜂早在2021年便開始布局,孵化的“店中店”品牌不眠海,就是在便利蜂門店內開辟一處6至7平方米的空間作為飲品站。在最高峰時,不眠海的門店數量一度超過500家,展現出強勁的擴張勢頭。
然而,去年末有消息曝出,不眠海在上海、天津、濟南、南京、杭州等多個城市已無在營門店,僅剩北京尚有寥寥20家門店勉強維持運營。
究其原因,不眠海的困境與其母體品牌便利蜂的式微密切相關。隨著母體門店流量的下滑,不眠海過度依賴便利蜂客流和資源的弊端逐漸顯現,最終導致其擴張計劃難以為繼。這也表示,一旦母體品牌出現下滑,依附其上的“店中店”品牌也難以獨善其身。
值得一提的是,庫迪咖啡是在去年5月就已經試水“店中店”模式。根據第三方數據統計,從2024年7月到10月,庫迪共開出了1162家新門店,開店數量甚至超過了去年上半年的總和。然而,就在庫迪高調宣布大規模推行“店中店”模式的一個月后,這一計劃卻突然被“叫!薄_@一舉動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據消費者反饋,庫迪咖啡的“店中店”選址過于“不挑”。除了常見的便利店和烘焙店,庫迪的門店還出現在了手機店、彩票店、藥店、民房,甚至是沙縣小吃、早餐店及蒼蠅小館等多樣化的點位。在部分城市,庫迪甚至將門店開進了菜市場。
如此多樣化的選址,被網友吐槽“位置很難評價”“開到了犄角旮旯”“連外賣員都找不到”。同時,這些反饋則直接暴露出“店中店”模式在品牌形象和用戶體驗上的潛在問題——“店中店”模式與品牌形象的統一性。
庫迪咖啡的多樣化選址雖然能夠快速鋪開市場,但也可能導致品牌定位模糊,甚至讓消費者產生“廉價感”或“不專業”的印象。此外,母體門店的客群與庫迪咖啡的目標客群是否匹配,也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例如,在藥店或菜市場開設咖啡店,是否能吸引到足夠的目標消費者?這種客群錯位可能會直接影響門店的運營效率。
在管理上,這種模式也面臨諸多挑戰。寄生店鋪需要與母體門店在運營、供應鏈、人員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度協調,而雙方的利益分配是否和諧,直接決定了合作能否長久。即使一些“店中店”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也需要時刻警惕合作隨時終止的可能性。這一點在麥當勞與沃爾瑪的合作中得到了印證。
據美國媒體33rd Square報道,麥當勞計劃在2024年底從幾乎所有沃爾瑪門店中撤出。而這場合作結束的原因之一,就是沃爾瑪想引入一些更具地區感或獨特風格的餐廳——這表示,即使是全球知名品牌,在“店中店”模式中也難以避免合作關系的脆弱性。
03
結語
從以上種種例子來看,店中店模式這種看似高效的擴張模式,卻也可能會成為品牌發展的“雙刃劍”。
從短期來看,店中店模式仍然是許多品牌應對行業內卷的無奈選擇,這種模式的局限性也決定了它難以成為品牌長期發展的核心戰略;從長期來看,店中店模式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品牌能否解決其固有的弊端,這需要品牌投入大量的資源和精力。因此,店中店模式的長期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店中店”模式雖然是當下應對行業壓力的優質選擇,但也是一種對品牌考驗,只有那些能夠克服弊端、找到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品牌,才能在這種模式中脫穎而出。而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店中店模式的興起或許只是內卷加劇的一個縮影。未來,品牌需要探索更多創新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025年,行業的內卷或許仍將繼續,但“店中店”模式能否成為品牌的“救命稻草”,仍需時間給出答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