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事件考驗本土企業商業道德
不知這一來自該集團高層的首次表態,對于家樂福擺脫眼下在中國面臨的困境能起多大作用。
上周以來,伴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短信上關于家樂福大股東支持“藏獨”勢力的說法,中國數十萬網民掀起一場“抵制家樂福運動”,波及北京、合肥、昆明、重慶等多個城市的家樂福連鎖店。
據悉,目前中法兩國政府正就抵制事件進行緊張溝通。
無論基于什么原因,表達對家樂福的抵制,或者繼續用購買行為表達自己另一種立場,都是公眾和消費者的個人自由——當然,一切應當置于合法、理性、道德的前提之下。
然而,如果將家樂福的遭遇放在商業領域考察,則是對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商業道德的一次考驗。
毫無疑問,作為競爭者,家樂福被抵制事實上有利于中國本土零售商:
2005年以來,按照加入WTO的承諾,中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此前早已在相關地方政府協助下,紛紛通過規避政策繞道來華的外資零售業巨頭們更是如魚得水。強大的品牌優勢、成熟的管理模式,加上本土化經營理念,助推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易初蓮花等外資零售企業在華迅速擴張,客觀上對中國本土企業形成沖擊。
商業競爭既殘酷又有規則,能在殘酷之中堅守規則,此謂道德。
相信絕大多數國內外商家都知道恪守商業道德的重要性。但在家樂福事件中,還是出現了來自國內業界的一些令人擔憂的聲音:
有人聲稱,“單單從營銷角度來說,在‘家樂福危機’事件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前所未有的愛國熱情,是中國本土大型連鎖超市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巧合”的是,有機構在上周舉行了一次“民族企業如何應對跨國零售巨頭的挑戰研討會” 。在會上有人表示,國內的一些零售企業在跨國巨頭進入中國這一過程中普遍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無法進行同一層面的競爭,很多企業面臨倒閉,不僅民族零售業自身的安全與生存是一個大問題,同時還牽涉我國經濟乃至政治安全問題。
在中國加入WTO將近七年之后,在內外資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國內市場競爭日益國際化的現在,“外資零售業影響我國政治安全”之類說法多少讓人有些詫異。
作為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樂福自1995年進入中國以來,經過10多年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零售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90%的員工來自中國,95%以上的商品實行當地采購。通過商品采購、營銷、資產管理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本土化推進,家樂福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零售業整體經營管理水平。
在業已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業格局下,輕言抵制,受損的肯定不只是家樂福。
所幸,越來越多理性的聲音出現:日前,新華社發表評論說,建設好國家是表達愛國熱情的最好方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室主任葉江對媒體說,抵制法貨有違中國加入WTO的承諾,“是以錯誤的方式來回應西方錯誤的攻擊”。
在肯定公眾愛國熱情的同時,我們期待著更多來自各界的理性聲音。
(中國經濟時報 陳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