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窩“鬧劇”:國家標準能臨時抱佛腳?
2011年上半年的某品牌血燕添加某某酸鹽的危機事件,從來就不是針對某品牌而很突然的爆發出來的,也不是沒有任何預兆就發生的事件,因為記得在前一二年就有真正燕窩產地的人員在呼吁注意血燕這個產品,只是由于產品是盛產在東南亞,我們的追溯制度延伸起來還是比較困難;在那個時候就需要整個行業有責任的企業們站出來保護這個行業,如果當時那樣做了,也不會有整個危機事件,事件也不會從當時起就遵循事物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規律,發展到目前傷及了一些個企業,甚者也傷及到整個行業。
而從被媒體聚焦的企業、以及未被媒體聚焦的企業不論是在處理涉及自身企業的危機,還是在處理涉及整個行業血燕產品全面危機的運用手段上,還是沒有共同站在一條起跑線上,臨時抱佛腳的公關危機處理痕跡過于粗糙,前后說詞過于混亂、思緒還不夠清晰,表現出的“滅火”企業心態,多于重新建立、樹立燕窩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信心的行業心態。根據對事件發展的階段觀察,被媒體聚焦的企業、以及未被媒體聚焦的企業在6月24日大范圍的媒體負面報道后,到本文開始撰寫時,短時間內建立、樹立燕窩國家行業標準的字眼充斥在許多燕窩企業的網站上,以及聘請的新聞單位公司的對外新聞描述中,而且顯得非常的顯眼,在這里以一家為例說明;6月24日起在許多媒體的報道中,對血燕的描述已經是面目全非了,而被采訪的品牌廠家前期還是一再的委屈訴苦,把所有的問題歸結到國家并沒有一個標準規定燕窩可否含有亞硝酸鹽以及應該含多少;而第二天的對外宣稱中,也就是在媒體的負面報道前的10天左右,已經與某局的檢驗技術中心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創建“燕窩食品安全合作研究單位”,既然有了如此的動作為什么6月24日大面積負面報道后接受采訪還要如此的委屈,完全可以在被媒體聚集時表達出來自己的行業責任。這一點就顯得前后矛盾,事后補救的手法過于粗糙。
其次,從6月23日—7月25日之間,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被媒體聚焦的企業、以及未被媒體聚焦的燕窩企業中,在對外宣傳材料中,都表明自己的企業立場,即依托國內有關食品、標準、研究的專業機構,共同制定、研究、規劃企業的生產與產品檢驗標準,而且均是“在燕窩行業尚屬首例”。再仔細一數,分別有四或五個專業院校、檢驗機構介入燕窩標準的探索和產品的開發,動作之快,值得令人思考:一個整整發展十幾年的行業,在消費者對產品的標準和品質半信半疑兩三年時間后,完全沒有人主動對接以上食品安全、研發、標準的專業機構,而在大范圍的媒體對產品的負面報道后,如此的“快”動作,是出于“先救市還是先救自己”的出發點值得思考,同時整個事件危機公關的手法痕跡也多于考慮為消費者能消費到安全的燕窩產品,臨時抱佛腳的味道很濃。
亞硝酸鹽不是一種鬧劇,燕窩的國家標準也不能臨時抱佛腳。
(作者:張濤)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