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經濟下,還有什么不能一次性?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便捷、售價低廉的各式一次性用品,開始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將一次性用品的發展按時代來劃分,一次性杯碗、筷子以及桌布等餐食周邊大約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代產品。
在“懶人經濟”盛行之后,家庭清潔和個人護理等行業又誕生了諸如一次性抹布、一次性馬桶刷、一次性嬰兒濕巾以及一次性洗臉巾等更加細分的產品。
去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健康意識的快速提升,體現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便是對一次性口罩、消毒濕巾、消毒浴巾,以及一次性消毒睡袋等產品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以功能細分、健康安全為特征的一次性用品正式迎來2.0時代。
從餐桌場景開始延伸
一次性產品的普及功臣,首推一次性碗筷桌布等產品。這些最先因為便捷被餐館廣泛使用的產品,因為價格低廉而逐漸走入消費者的家里。
后來,逢年過節或者家中有客來訪時,使用一次性用品可減輕不少人的家務壓力。伴隨著人們日常需求的細分化以及懶人經濟的興起,一次性用品開始向更豐富的品類擴張。
在天貓,輸入“一次性”這個關鍵詞,除了一次性口罩、手套、餐具等常規商品外,更有一次性洗臉巾、一次性浴巾、一次性床單等新產品。
不過,由于一次性產品行業跨度較大,比如家清、個護、母嬰等均有不少一次性產品,因此很難品牌化發展。據業內人士稱,一些品牌旗下的一次性產品其實是由代工廠進行研發生產的。
據有關數據顯示,天貓的一次性抹布、一次性馬桶刷以及靜電除塵拖把等家清類產品呈快速上升趨勢,去年在淘系的成交額已突破5億元,增速超過行業平均年增速的5~10倍。
一次性用品正從最早的餐桌,開始向個人護理以及家庭清潔等方面不斷拓展需求。這其中,一次性洗臉巾的成長是一個成功樣本。
在一次性洗臉巾誕生之前,人們普遍使用毛巾洗臉。但受到城市居住空間所限,毛巾一般晾放在衛生間等空間,相對比較潮濕,久而久之容易滋生細菌。
此外,隨著人們出行以及差旅的增加,出于對個人衛生以及健康的重視,更希望能攜帶供個人使用的毛巾。
這些需求最終催生了一次性洗臉巾。和毛巾一樣,一次性洗臉巾由棉原料制成,具備吸水釋水能力強、柔韌度好等特點。相比毛巾,一次性洗臉巾還有使用成本低、輕薄易攜帶等優勢,推出后很快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由于在工藝上一次性洗臉巾大多采用了滅菌工藝,一次使用后即可丟棄,使得它在健康方面更勝傳統毛巾一籌。去年雙11,天貓的實時數據顯示,一次性洗臉巾的增長率為939.24%。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2025年一次性洗臉巾行業市場供需現狀及行業經營指標深度調查分析報告》,2020年,我國一次性洗臉巾行業需求規模增至123.60億元,同比增長51.8%。
這一市場規模吸引很多跨品類品牌以及企業“殺入”這個市場,包括全棉時代、名創優品以及小米等。
此外,一些傳統的毛巾品牌也開始轉型研發一次性洗臉巾,有些還選擇與其他品牌跨界聯名,以爭奪被一次性洗臉巾搶走的年輕消費者。
懶人經濟下的創新驅動
家住上海靜安區的潘女士是一名全職主婦。因為有“潔癖”,她每天要在家務上花費不少時間。
“除了傳統的清潔工具,我還喜歡找各種家務‘神器’來幫助自己。”潘女士口中的神器,既有幾千塊一臺的網紅吸塵器、拖掃地合一的機器人,也有平均下來只需花費幾毛錢的一次性清潔濕紙巾。
去年,她發現一款一次性防靜電除塵紙特別好用,只要將除塵紙簡單卡在專用拖把上,再細小的灰塵都可以很輕松地被拖把吸附,從而大大降低了地面清理難度。
潘女士說自己家各式拖把都有,什么海綿拖把、蒸汽拖把、自動清洗拖把,等等,但都沒有除塵紙方便,“只要撕下來丟進垃圾桶即可,且不會臟手。”
在廚房里,傳統的百潔布等也不再是一些家庭的唯一選擇,可以去油污的一次性廚房濕巾已經走入更多家庭;而在衛生間,可溶解于水的一次性馬桶刷也正讓更多人擺脫使用“潔廁靈+馬桶刷”二件套清潔馬桶時的痛苦。
在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里,還誕生了不少服務于“懶人群體”中更加細分需求的一次性用品。
比如有人很討厭擦鞋,因為無論是固體還是液體鞋油,不僅有味道還容易弄臟手,但擦鞋濕巾可以解決這個困擾;寵物的眼睛常有分泌物,于是專門用于擦拭寵物淚痕的濕巾也面市了;眼鏡容易起霧,尤其是戴口罩之后,霧氣更成為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一次性眼鏡防霧濕巾了解一下……
“疫情過后,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注,一些消毒級的一次性產品需求開始激增。”南通愛諾瓦醫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燕向新零售商業評論介紹,自己公司的規模還不算特別大,但在去年賣出了1000多萬桶一次性消毒濕巾。
據了解,一次性消毒濕巾的銷售以往主要以醫院、母嬰機構等對消毒要求較高的場所為主。新冠疫情之后,普通消費者也開始關注濕巾的殺菌消毒功能,加上直播電商以及“薇婭們”的助推,使得消毒級的一次性濕巾銷量大增。
去年底,吳燕加入了1688的“超級工廠”計劃。在她看來,這既可以幫助她看到行業的整體走勢,也能看到更加細化的周期性指標,從而發現更多關于一次性產品的消費需求。
環保趨勢下的矛盾
一次性產品的健康與便捷性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最直觀的反映便是產品銷量大漲,而這又促進了企業在產品研發方面的積極性。
吳燕的工廠就在去年專為寶寶研發出一款一次性的消毒吸汗巾。
據她介紹,平日里,她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找客戶聊天。有一次客戶感嘆說孩子上幼兒園經常會弄丟帶去的吸汗巾,不帶吸汗巾又擔心運動時出汗弄濕衣物從而引發感冒。
吳燕當時就想,這個痛點其實存在于不少與幼兒相關的場景,如果開發一款一次性的吸汗巾是不是能解決不少人的問題。考慮到吸汗巾和內衣一樣,需要緊貼小朋友皮膚,因此除了要考慮采用安全材質以外,還得加上抗菌殺毒功能。
一次性消毒吸汗巾成功研發以后,由于價格相比普通吸汗巾便宜不少,且更加健康安全,受到不少托幼機構以及兒童游樂場所的歡迎。
疫情之后,很多行業將會迎來一次新的洗牌和機會。
在吳燕看來,一旦社會秩序恢復到常態,人們的旅行和出差等將會迎來報復性增長,但人們一定希望選擇消毒殺菌過的一次性產品來保證出門在外的健康安全,“所以未來,消毒類的一次性產品會更受消費者歡迎。”
不過,一次性產品的普及速度之快,也引發了環保人士對于這些產品可降解性能以及對環境消耗的擔憂。
據澎湃新聞今年3月份報道稱,80后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新合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李洪亮準備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加大后疫情時代一次性含塑濕巾、口罩等防護用品污染治理。
在采訪中,吳燕向新零售商業評論解釋說,目前一次性的干巾和濕巾類產品一般使用的材質叫無紡布,也就是非織造布。
但是無紡布只是統稱,材質不同,無紡布的分解性能也不大一樣。
比如大家熟知的聚酯纖維(PET)、聚丙烯(PP)以及口罩里常用的熔噴布等分解周期比較長,而以竹或棉花制成的無紡布在自然環境里分解則只要2個月左右。此外,植物纖維類制成的無紡布再生性能也較好。
不過,若從成本來看,竹纖維或者純棉制的無紡布成本要比聚酯纖維類產品高出2~3倍。再傳導到消費端,產品間的售價也會有兩三倍的差價。
因此,目前吳燕只與大品牌如多樣屋、歐萊雅、麗嬰房、森馬、愛彼此、南極人等合作高端類型的一次性消毒產品。
在她看來,這些大企業本身采用的都是規范化的管理模式,他們對于供應商以及產品有嚴格的標準和質檢,和他們合作不僅可以擴大自己企業在行業內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企業向標準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當前,無論是家清還是個護,一次性產品不僅品類雜、品牌多,由于成本和技術的參差,競爭頗為復雜。
吳燕認為,國家未來如果能從政策層面對一次性產品的材料、生產、銷售、回收等環節設立更加嚴格的標準,尤其是消毒抗菌類一次性產品,必將有助于行業的健康和長遠發展。
目前,單從家清或個護類的一次性產品來看,品牌化程度還不高,一些工廠主要還是以代工業務為主。
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市場的吸引力持續擴大,像吳燕這些以代工業務為主的“超級工廠”們必定要走一條品牌化之路,或許他們可以依靠自己快速的產品研發和制造能力以及非常成熟的供應鏈體系,長成一個像3M或者妙潔這樣的國際品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