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家園張宏偉:中國需要培育民營跨國公司
來源:
聯商網
2006-03-14 16:45
在2005年世界500強排名中,西方7國集團擁有500強企業的比例為77.8%,且在500強前10名中全部為7國集團的企業。中國有18家企業(大陸企業為15家)進入500強,但沒有一家進入前30名。另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00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達到1.32萬億美元,其中90%來自跨國公司的投資;2001年全球6.3萬多家跨國公司的年銷售額超過14萬億美元,控制了全球產出的近50%、世界貿易的60%和技術轉讓的70%。
張宏偉指出,在這種趨勢下,跨國公司對保證本國經濟在全球競爭中勝出擔負著無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創建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是中國走向現代化,適應國際競爭環境的需要。
民營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下最具發展活力和市場成長性的經濟力量,它不怕市場競爭,在管理體制、用人機制、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和市場洞察力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已初具規模,它們更加具有適應國外成熟的市場競爭環境的能力。
同時,張宏偉支招說,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民營跨國公司,必須由傳統的單純競爭走向競爭與合作,通過戰略聯盟的創新與管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比如,2005年上半年,百安居斥資15至20億元收購了來自歐倍德中國的所有門店。截至2005年12月31日,百安居在中國大陸擁有了48家門店,銷售額達到50億元,一舉確立了其在中國建材零售市場的領先位置;2004年7月,世界第4大零售商英國的Tesco以1.4億英鎊的價格收購樂購超市在大陸50%股權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這兩宗并購案皆為戰略聯盟的結果,最終都使并購雙方、消費者和供應商實現了多贏。因此,通過建立多種形式的企業戰略伙伴體系來擴大企業規模和市場規模;使企業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本國際化、資產證券化、股權社會化,才是中國民營企業迅速成長的必由之路。
但是,與跨國公司相比,僅僅走過了20多年發展歷程的中國民營企業,從規模到技術創新和管理能力都顯得比較弱小。張宏偉認為,只有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化的分工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通過學習、合作、競爭來獲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超市周刊 實習記者張友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