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和百貨店的促銷力度
在時尚界有這么一種說法:女人裙子的長度和經濟的繁榮程度呈反比。因為有人做過追蹤,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的時候,女人們的裙子還能蓋住小腿的一半,到了上世紀60年代的黃金時期,迷你裙正當紅,而到了70年代美國經濟再度萎靡,紐約街上的女人都換上了長可及腳踝的裙子……這當然只是一種戲謔,不過經濟走勢的確對人們的購買力有著直接的影響,無論是現實狀況還是心理影響。
有一家商場經理說,從每一次商場大促的時候,看看各個品牌最熱賣的“暴款”,你就能從中察覺到細微的變化,股票大漲的時候,那些另類、花哨、個性的款式很走俏,而最近一段時間,那些基本款,耐穿的衣服比較熱賣,這和人們的購物心理也不無關聯,因為客人會考慮:這次血拼后也許我會隔很久時間才會再消費。
當代表潮流的百貨店開始一降再降身價,也是一種最直接的證明。“滿400減280”,這個數字無論如何都算是杭城百貨店促銷的最大額度,而去年各家商場店慶的時候不過是“滿400減210元”而已,暫且不論供貨商在原價定價上如何做文章,單就促銷力度來說,已經暗示了一種對未來銷售的不自信,以及對“滿就減”促銷的黔驢技窮——這個營銷平臺已經構筑得太高,下不來了。誰都知道,年底還有一場更為慘烈的促銷戰,12月31日的年末大促,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到了滿400減280,要如何才能漂亮地結束2008年呢?這真是個令營銷人員頭疼的問題。
上個月的下旬,擁有59年歷史的美國老牌連鎖百貨公司Mervyn's成為金融危機的又一個犧牲品,它計劃在年底前關閉所有剩余的149家商店,而日本的一些老牌百貨公司境遇也沒有好到哪里去,國際大牌也開始漸漸放緩了年初制定的快速擴張戰略,GUCCI等品牌都暫緩了開店計劃。從生產線的上游開始,這場危機正在逐漸影響著零售終端的百貨店。
不過,已經有人在悄悄改變了。據說,銀泰最近在上海投資了一家百貨店,但不做正價貨品,主打折扣概念。選擇此時開店,是因為在目前金融海嘯、客人消費預期、額度下降,主動避開百貨業的競爭,細分市場也是一條出路。而重回百貨店的孔鳳春雖然單價不及進口護膚品,但日銷售額達到兩萬元恐怕也是經營者始料未及的,低價品牌已經開始尋覓機會,而百貨公司也可以調整策略,即便是遭遇金融海嘯,將零售業繼續細分也依然有機會,只要你找到可以撬動客人消費欲望的杠桿就行。
(每日商報 王曉迪)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