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自有品牌真正的核心?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
疫情改變了世界,更改變了認知。對自有品牌這件事,說是戰略也好,策略也好,都不是重要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你能拿出好東西,并且被消費者接受。有些事,很久才能知道對錯,自有品牌開發就是這樣的事兒。
01
自有品牌是差異化經營的成果
2021年上半年,上海商學院與上海市品牌授權經營企業協會自有品牌專業委員會(PLSC)聯合成立的“自有品牌產業研究院”撰寫了一份《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21)》。報告撰寫前邀請了20位行業老總或專家學者,就我國自有品牌開發的未來發展暢談自己的觀點。他們富有實踐性與前瞻性的睿智的觀點,都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行業的共識與發展亮點。
“20人談自有品牌”的觀點生成詞云圖后發現:最突出的關鍵詞是“差異化”,差異化是自有品牌開發的核心內涵。在差異化的背后是“消費者”“商品”“品牌”,這三者相互影響,才能培育出對自有品牌商品的信心與信任。接著是“戰略”“需求”“研發”“聚合”“聯盟”“共建”“品牌化”等關鍵詞,以需求為導向的研發,聚合共建新生態,是自有品牌發展的必由之路。
這個圖并沒有突出顯示自有品牌商品的“質量”問題,不是沒有人提到質量問題,只是沒有把這個問題上升到更重要的程度。這其實是一個與“差異化”同等重要的問題。國外自有品牌發展歷史清晰地告訴我們——消費者對自有品牌的認知首先是低價,其次是質量與制造商品牌等同,再次是質量與包裝設計等都與制造商品牌基本一致。到這個時候,自有品牌才能被消費者信任 。如果“質量”這個坎過不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是差異化經營的成果,特有技能+特色產品+營銷創新=差異化經營。
02
值得關注的兩個傾向
自有品牌已成為零售商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業內討論自有品牌,有兩個明顯偏向。
一是向國外學習。開市客(Costco)、奧樂齊(ALDI)等被譽為自有品牌開發的典范。這些公司確實做得很好。但也不能忘記——我國零售老祖宗就是做自有品牌起家的,之所以有“百年老店”,就是因為有自有品牌及其產品。自有品牌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比國外更悠久,老字號品牌其實都是自有品牌,都是以“拿手絕活”“貨真價實”“誠實守信”這十二個字支撐起來的。
二是認為自有品牌開發的基礎是品類管理。以品類管理為基礎,只是自有品牌開發觀念、戰略與路徑之一,而不是唯一。小規模做自有品牌是依靠拿手絕活與特色;大規模做自有品牌則是一個工業化的過程,更是一個綜合營銷過程。不同的企業需要建立自己的發展戰略、運作模式與實施方案。我們現在更需要以創新為特征的“橫向營銷思路”,去發現消費者的痛點問題,挖掘超細分市場,發現新需求,創造新產品,以滿足未被滿足的消費需求。
阿爾迪被公認為成功開發與經營自有品牌商品的全球典范,其店名ALDI由姓氏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和廉價(Discount)兩個字母組合而成。
可見,這個零售品牌從一開始就植入了“廉價基因”。據說為了節省成本,門店甚至不裝電話,在他們看來,“裝電話,多廢話”。直到有一次店鋪發生火警以后,老板才考慮在門店安裝電話。
我曾專程到德國實地考察阿爾迪,不僅商品豐富,而且用工極少,一個小阿爾迪,2-3人,使用液壓門,進出分離,整箱陳列。外包裝有兩個特點:一是外包裝商業化,具有美化、展示與促銷功能;二是為了減少人工與標準化操作,紙箱割線由供應商完成。符合這兩點,整箱陳列就很有效果。
有些企業也想學阿爾迪的整箱陳列,把箱子固定放在貨架上,商品還是一件件放上去。這完全背離了整箱陳列的初衷。還依樣畫葫蘆做了液壓門,結果不到兩天就壞了,因為中國消費者沒有進出嚴格分離的習慣。當然經過疫情的洗禮,公眾行為會逐漸趨向稍微規范。狗不能進阿爾迪店內,但店門口有栓狗的樁頭。這一點在我國恐怕也難以實現,狗栓在外面,一旦丟失或傷人,商店也擔負不起。
很多做法,學個樣子是很容易,但貴在把握環境與邏輯,并打造有效的閉環營運管理體系。
消費者從來不求“最好”,只要給消費者“最適合”的就可以了。自有品牌開發的模式與路徑并不是單一的,而是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企業在戰略上應該持續滾動地開展兩個方面的基礎性分析:一是洞悉用戶的真實需求,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選擇合適的開發模式。
03
從三個方面重新定義自有品牌
重新定義自有品牌,很有意義。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思考。
第一,回到原點。零售本來都是專賣店、特色店、自有品牌店。真材實料、拿手絕活、誠信經營,只做一分利,不做十分利,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經營原則。
第二,回到痛點。吃穿用,到處有痛點。開發自有品牌,要關注未被發現的痛點、未被滿足的需求、未被證實的道理,用科學技術與質量保證來引領新消費。
第三,回到賣點。這是工業化生產與市場銷售問題。前店后工場與手工作坊是做不大的。工業化生產是必然趨勢,為此就必須達到最低的生產批量。雖然科學技術發展了可以采用小批量多品種生產,但還是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批量與銷售規模,才能做大自有品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有品牌發展經歷了多次變革,呈現出系列化、差異化、品質化、多元化發展態勢,百貨自有品牌、商超自有品牌、專業店自有品牌、聯盟自有品牌、互聯網自有品牌、個人自有品牌、老字號自有品牌、餐飲自有品牌等都不同程度地加碼發展。
總結我國自有品牌的發展過程,有三個問題值得探討。
一是制造商專業做產品,很多產品都沒做好,零售做自有品牌到底在哪些品類、通過什么辦法能超越制造商?
二是都說品類管理是自有品牌開發的基礎,但我們同時也看到,有些百年老店,就是靠產品吸引人,如顧客為了買到百年老店的鮮肉月餅,要排隊等候5個小時,這又是為什么?
三是都在講供應鏈,無論工業化供應鏈,還是農業產業化供應鏈,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光有概念還遠遠不夠,如何讓供應鏈實現高效而可控?
04
自有品牌開發的六點建議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自有品牌開發并不是求生之道、應急之道,它是發展之道、固本之道。所以,不能寄希望于自有品牌開發讓一家休眠或垂死的企業能起死回生,自有品牌不是靈丹妙藥。我們在《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21)》中對自有品牌開發提出了以下六點建議。
1.堅持“第一性原則”。開發自有品牌,最重要的是質量。實現差異化經營是開發自有品牌的初衷,但其背后則是質量保證。所以,如果不重視商品質量的源頭把關與過程監控,就不要做自有品牌。
2.強化“自制商品”屬性。以差異化“自制商品”強化消費者的認知,進而從“自制商品”過渡到“自有品牌”,再進化到“品牌”,這也許就是我國自有品牌的發展路徑。讓消費者沒有風險地去體驗自有品牌新商品,讓口感傳遞口碑。這是自有品牌經營的真道理。
3.不要利用消費者的無知去忽悠他們。從無知到專業,是一種進步,但從專業到忽悠,則是一種墮落。消費者也在不斷進步,隨著購物經驗的積累,消費者也會越來越理性,不要試圖利用消費者的無知而忽悠他們。如自我標榜、夸大宣傳、偷換概念等等。
4.讓創新成為開發自有品牌的習慣。自有品牌開發以品類管理為基礎,這是常識。但這并不是說,沒有嚴格實施品類管理的企業就不能開發自有品牌。營銷有兩種:一種是縱向營銷,即按照市場細分、目標市場、市場定位等流程來實施營銷;另一種則是橫向營銷,即從創新始發,挖掘市場機會,如將麥片變成麥棒,完全是靈感激發的創新。讓“小小的創新”,解決了消費者“大大的問題”,是值得大力倡導的。
5.重視商品及其包裝的專業設計。包裝是營銷的第五個P(Packaging),不僅具有保護商品的功能,更有展示商品、吸引消費的功能。與其開發一大堆庫存商品,不如深耕幾個重點商品,自己沒有設計團隊可以外包,花幾十萬上百萬不算大事,東西賣不出去躺在倉庫里,這才是最大的損失。
6.從1.0向2.0升級。我國自有品牌的發展,早在2018年前就提出了2.0,當時主要是指自有品牌開發從用的向吃的尤其是生鮮食品發展。但從總體來說,我國自有品牌開發仍然沒有走出1.0,其主要特征是:以低價為主要訴求與基本特征;PB商品內在質量并沒有全面超越(只有部分自有品牌商品質量不錯)NB;商品包裝以及營銷等方面在消費者心目中更偏向于NB;缺乏對自有品牌開發價值的統一認知。
零售業需要靜思、洞悉、創新與整合。公開報道一般都是正面的宣傳,但行業內部需要深度反思,企業內部更應不斷反省,不是去打擊開發自有品牌的“自信心”,而是為了讓自有品牌開發更接近消費者內心的期盼,而不僅僅是憑主觀意愿來決策。自有品牌開發是一項耗時、耗費、耗力的戰略行動,既要有知難而進的勇氣,更要有盈科而進的睿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