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推動京東自營,向所有第三方賣家開放
來源/電商頭條
作者/李松月
第三方賣家,也可以是京東自營供應商
京東自營和第三方賣家的融合,還在繼續。
近日,京東宣布推出尋源采購平臺,上游鏈接供應商貨源,下游鏈接銷售渠道,實現商機撮合、合規化管理。
簡單來說,往后京東的第三方賣家(POP商家),可以通過商家后臺直接為京東自營供貨。
具體操作也很簡單,商家只需在京麥平臺點擊商機-自營供貨-供貨報價查看需求,有符合條件的商品即可進行報價。
圖源:京麥商家中心
報價被采納后,會有京東的詢價采購主動聯系,進而簽署自營合同條款等。
整個流程和供應商向京東自營供貨類似,只不過供貨方換成了平臺上的其它商家。
此番調整過后,京東的平臺生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第三方賣家可以同時充當供應商的角色,增加了一條銷售渠道;另一方面,原有的京東自營供應商,也能以第三方賣家的身份入駐平臺,且不影響原有的供貨業務。
對于京東而言,這顯然是一次擴充自營商品池、豐富平臺生態的重要調整。
今年以來,京東圍繞商品供給已經進行過多次重大改革。比如“春曉計劃”大力引進自然人、個體戶、工廠等特色商家在京東開店,一季度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超過了240%;
3月,劉強東在京東物流集團的經營管理會上強調,不再要求商家必須使用京東物流:“他們想用極兔或者通達系快遞,就讓他們用。”
至此,涌入京東的第三方商家們掌握了跟高度的物流自主權,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
4月左右,京東零售采銷體系又啟動了單元組織變革,取消事業群這一層級,將事業群變更為事業部,原事業群下的統管諸多商品品類的各事業部,則將按照具體品類拆分為眾多采銷作戰單元。
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京東零售各采銷作戰單元擁有了經營決策、管理、人事任免等更大權利。同時各作戰單元內也不再分自營和三方商家團隊,而是全盤統籌該品類下的所有業務,推動自營和第三方商家進一步“平權”。
6月,京東零售組織架構再一次調整,原京東零售旗下五大事業部之一的生活服務事業部被取消,旗下業務則被打散。相當于將此前按照“品類”劃分的事業部,改為按“場景”劃分。
可以看到,京東的密集調整,所針對的其實正是京東自營的采銷體系,及其與第三方賣家的流量分配問題。
而這兩者,最終又指向京東零售今年最重要的兩個命題:“豐富”和“低價”。
“采銷分離”后,京東自營急需擴張
京東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只靠自營商品,無法成為一個“多快好省”的綜合電商平臺。在劉強東原先的設想里,京東自營負責做數碼家電等京東更具競爭力的標品,第三方賣家則做服飾、日用品等非標準化品類。
劉強東曾在自傳中提到:平臺99%賣家賣的東西,京東自營都不賣。京東自營賣的正品行貨,平臺賣家是競爭不過的。
在這一大方向下,多年以來,京東自營一直與第三方賣家相安無事。
然而,隨著京東自營逐漸占據平臺的中心,采銷擁有了絕對話語權,他們會利用流量坑位、營銷工具等與供應商議價,換得供應商的貨源、毛利、返點、賬期和市場預算的傾斜。
而為了沖高GMV或者利潤,很多時候采銷會選擇客單價或者毛利更高的商品上架。
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很明顯——阻礙了京東商品豐富度的提升,以及流量的市場化競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京東開放生態的建設。
因此,今年3月的京東零售表彰大會上,曾任京東零售CEO、時任京東集團CEO的徐雷,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京東零售最大的問題:
“過去的三四年,我們一直在討論‘采銷分離’這個事情,但有2/3的人不同意,因為會動到他們的奶酪,但現在必須要變了,不變這家公司就完了!
所謂的“采銷分離”,即采購和銷售分離,二者有各自獨立的考核指標,互相監督。這也是后續京東零售一連串組織架構調整的源頭之一。
這一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盡可能盤活商品盤和流量,讓京東自營和第三方賣家“勢均力敵”,刺激平臺內的競爭氛圍。
內部競爭加劇,一切為了消費者
基于采銷分離變革,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三方賣家給京東自營供貨,究竟意味著什么?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可以拆解成兩個方面思考:
其一,第三方商家為什么要給京東自營供貨?
在實現流量平權以后,京東自營商品得到的曝光其實已經大不如從前。但無法否認的是,對于消費者而言,“京東自營”的標簽依舊是一塊值得信賴的金字招牌。
正如京麥商家中心給“尋源采購平臺”樹立的價值:“好的商品想找到銷售渠道”。對于第三方賣家而言,即使平臺給予的扶持再多,京東自營自帶的“隱性流量”,也決定了其始終是京東最重要的銷售渠道。
其二,京東自營為什么需要第三方商家供貨?
京東追求的“多快好省”,做到了“快”(物流)和“好”(品質),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忽視了“多”(豐富)和“省”(低價)。
第三方商家的入駐確實可以很好地彌補短板,但也容易對服務質量和品質產生負面影響。而通過第三方賣家給自營供貨的形式,不僅可以彌補自營SKU短板,也能為更多的品類樹立正品心智。
正如前不久的京東20周年活動上,京東集團現任CEO許冉所強調的:“確保價格打折,商品的品質不打折,我們的服務不打折。”
至此不難發現,京東如今的趨勢,和劉強東早期的理念似乎背道而馳。
“平臺99%賣家賣的東西,京東自營都不賣”,這句話如今已然被拋之腦后。京東更加在意的,是讓自營和第三方商家品類產生重合,并通過流量平權的方式,刺激內部競爭。
至于這場競爭的最終獲益者,自然還是享受著更低價格、更多品類,且品質相同、服務相同的消費者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