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香港未發布4款方便面含塑化劑信息

南京一家大型超市,辛拉面重新上架。 張筠 攝
這兩天在網上比較勁爆的消息,當推“香港媒體稱兩款日清方便面和兩款辛拉面被查出含有塑化劑”,而從昨天起,包括南京在內的全國多個城市紛紛掀起“下架風”:將疑似問題面通通下架,而工商等各部門也都開始了大規模的檢查。
然而,戲劇性的場面不斷出現:在日清面和辛拉面大聲“喊冤”之后,就在昨天晚間,網上突然又傳出“爆炸”消息:稱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安全中心網站表示,并未發布過所謂“辛拉面等4款方便面”含有塑化劑的信息!
昨天下午 兩家企業向記者喊冤
記者昨天下午分別致電兩家被曝涉塑化劑的方便面企業時,兩家企業不約而同地給記者出具了產品最近檢測的合格報告。
昨天下午,上海日清法務部戴(音)姓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上海日清與香港日清面對各自的區域市場,上海日清從未生產、銷售過“涉塑”方便面。“臺灣塑化劑風波后,我們就對原材料進行了追蹤,發現沒有使用過涉案企業的產品。同時我們也將產品送往了第三方機構檢測,從最新的結果來看產品都是合格的。”
上海農心食品有限公司在昨天晚上也同時給記者發來聲明稱,他們公司尋求中國大陸地區官方機構及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同時對農心產品進行相關的檢測。目前,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及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結果表明:上海農心生產的方便面均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該公司聲明中還特別表示:其他官方檢測結果顯示“辛拉面特辣香菇味”也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如香港特別行政區食品安全中心檢測結果顯示:包含上海農心出品的“辛拉面特辣香菇味”在內的18種方便面中,均未檢測出DEHP塑化劑。
昨晚 香港否認發布過染塑消息
極具戲劇性的是,昨天晚間,網上突然又傳出“爆炸”消息。該消息稱,有記者從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安全中心網站獲悉,截至目前香港方面對進口的臺灣相關食品和內地的茶飲料、果汁飲料、能量飲料、果凍、方便面、方便粉絲等多種產品進行了抽檢,抽檢結果顯示內地產品DEHP、DINP、DB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均未檢出,并未發布過所謂4款方便面含有塑化劑的信息。
南京市場探訪
家樂福下架“疑似面”
這款和被曝光的方便面名稱雖一致,但外包裝不同
記者了解到,在4款疑似染塑方便面中,“辛拉面特辣香菇味”和“日清大將炒面日式燒汁味”在內地有銷售,而其余兩款產品,市場主要面向中國香港地區,內地比較少。
截至昨天傍晚6點,記者從南京市工商部門了解到,根據當天從各區縣工商分局傳來的針對方便面品種的普查信息顯示,只是在南京市家樂福超市發現了產自韓國農心、上海制造的“辛拉面特辣香菇味”。不過這些產品雖然產地和被曝光的方便面一樣,但是從外包裝來看還是有所區別,因此并不能肯定就是港媒曝光的涉嫌染塑的產品。但本著對消費者健康的安全保證,家樂福超市也在第一時間對這款“辛拉面”進行了下架處理,工商部門也在昨天對這一批次產品進行了現場封存。
辛拉面下架又上架
銷售人員說接到通知稱已辟謠,可以繼續銷售
昨天,記者走訪南京的幾大超市了解到,港媒曝光的“問題面條”沒有在南京銷售;而農心牌方便面在部分超市經歷下架處理之后,昨天又重新被擺回貨架。
記者走訪了多家超市,店面大小包括便利店、社區店、倉儲店三種。記者發現,便利店幾乎沒有農心和日清的面條銷售,社區店也只有寥寥幾個口味的方便面,其中也沒有涉嫌染塑的口味。超市的工作人員也都表示,沒有接到農心和日清的下架通知,這些天一直在正常銷售。
記者隨后來到位于新街口的某大型超市,在方便面銷售區,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滿車的農心方便面,其中有很多口味的辛拉面:香菇牛肉味、鮮蝦味……唯獨沒有港媒曝光的“特辣香菇味”。
“農心面是不是要下架?”對于記者的提問,正在搬運農心方便面的工作人員很警覺,詢問記者是干什么的?記者謊稱曾買過“辛拉面特辣香菇味”,媒體曝光可能含有塑化劑,想了解還能不能吃了。工作人員的語氣稍有緩和,“特辣香菇味,南京沒有賣的,至少我們這里從來沒賣過。”工作人員說,他們不是下架,而是上架——是把幾天前下架的農心牌方便面再放回去,“昨天接到通知,說有部門辟謠了,可以繼續銷售”。至于日清旗下的多款方便面,他們沒有接到下架通知。至于是哪個部門辟謠,工作人員說不知情,該超市負責媒體接待的人也沒有接受記者的采訪。
業內專家解密
為什么那么多添加劑查不出來?
目前主要通過比對法,即事先知道大體可能含有什么,然后再檢測是否含有;一旦不知道含有哪些,就需要將2200多種一一比對,難度太大
劉先生在南京食品添加劑檢測行業工作多年。對于市民擔心的有近六成添加劑可能無法檢測的消息,劉先生直言,這個問題應該區分來看待——
有一些添加劑沒必要檢測劉先生首先指出,在幾千種可添加的食品添加劑中,至少有接近三成的食品添加劑對人體是無害的,沒有必要檢測。在通常情況下,這些添加劑都是根據廠家的各自標準進行添加的。
另外,他指出,有些諸如香精等食品添加劑,也基本上是沒有詳細的劑量標準的。但一般來說,廠家不會亂添加,因為如果香精加得過多,肯定影響口感。那么,在保證口感的情況下,香精的添加是有限的。不過,有些“惡意”的香精,比如制作奶茶的奶精什么的,其副作用就比較大了。
多種添加劑混在一起,很難檢測
早在去年底,本報率先披露了有些火鍋店在火鍋中添加了諸如火鍋紅、飄香劑等添加劑的消息。然而,當記者將這些從市場上買到的食品添加劑擺到相關專家面前請求檢測其含量的時候,專家們都坦言這個檢測有點難。
至于難在哪里,昨天,劉先生直言:“我們最怕檢測的添加物是混合式的。”以增稠劑為例,他告訴記者,這種物質的成分就是一種混合物質,就像是給了一個米團和面團的混合物,要求檢測出米團的淀粉含量和面團的淀粉含量,這基本是無法做到的。
塑化劑查不出來,就是因為隱瞞了
除了混合物質的食品添加劑較難檢測外,最讓劉先生等檢測人員傷腦筋的就是,企業在添加違規食品添加劑的時候跟你玩“隱身”,不告訴你產品中究竟添加了什么物質。
“你想想看,幾千種物質一一來比對,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劉先生直言,之所以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能夠如此長時間地隱藏生存,最重要的就是廠家有意隱藏了食品添加劑的成分,因此相關檢測部門也就無法有針對性地檢測。
劉先生表示,據他所知,現在國家正在對食品添加劑的添加操作規范進行細化,以后很可能要求標注所有添加的原料及添加劑含量。而今后食品中的添加劑成分內容也將細化,例如標注增稠劑的時候,就必須要標明增稠劑本身的物質組成,這樣不僅尊重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同時也利于檢測人員進行有針對性地檢測。
能查的也“難”查
測個雞蛋300塊,測片豬肉800塊!
業內人士直言不諱:檢測機構壟斷,價格自然高
除了無法檢測外,更為尷尬的是,一些市民想檢測不放心的食品時,卻被高高的檢測門檻所阻擋。
前些日子,南京市民黃先生懷疑買到假雞蛋想檢測。然而,當他輾轉撥通能夠檢測雞蛋的部門檢測電話時猶豫了:因為對方表示檢測雞蛋要用氨基酸檢測法,費用大概300塊錢——也就是說,幾角錢一個的雞蛋想“驗明正身”,得要花買數百個雞蛋的錢,無奈之下黃先生只得放棄。
無獨有偶,還有一位消費者王先生去年在一家豬肉店買了30元的豬肉,晚上拿回家做了一頓紅燒肉吃了后,當天晚上全家人就開始上吐下瀉。懷疑豬肉有問題的王先生,在第二天拿到肉店要求店主賠償自己的損失,但對方一直稱肉沒有問題,符合標準。無奈之下,王先生找到了相關檢測機構,對方告訴他檢測費用至少要800塊,而且要新鮮的豬肉。王先生只好放棄,因為檢測費用實在太高。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高昂的檢測費已經成為了消費者維權的門檻,一些企業在面對消費者維權時,“檢測報告”是他們的最常用手段,因為高額的檢測費用,消費者個人往往不能承擔,因此大部分消費者都“望而卻步”。此外,維權過程中,耗時、耗力、耗財也讓消費者很難堅持下去。
檢測費能不能降低?為啥會這么高呢?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能夠有法律資質的檢測單位數量本身有限,因此在幾乎壟斷的情況下,價格自然就很難市場化了。
。〒P子晚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